
學術研究
糞便血紅素濃度分位數評估1,263,717名台灣篩檢者的大腸直腸腫瘤
PENG, Szu-Min, et al.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2019)
研究使用糞便血紅素濃度的中位數預測大腸直腸腫瘤多階段結果的風險,在大腸直腸癌為0.5%至44%,非進行性腺瘤為0.2%至46%而進行性腺瘤為0.1%至20%。
糞便血紅素濃度與大腸直腸癌風險
目前對於糞便血紅素測量數值的應用仍有疑慮,此文章的目標是開發一種以分位數的方法來估計糞便血紅素濃度的調整百分位數(中位數)以及其對大腸直腸癌多階段風險的預測。藉由使用分位數提供大腸直腸腫瘤形成多階段結果的共變量調整風險分層,產生第25至75分位數的估計風險,在大腸直腸癌為0.5%至44%,非進行性腺瘤為0.2%至46%而進行性腺瘤為0.1%至20%。
篩檢和全民健保對全人口大腸直腸癌長期死亡率的影響
LEE, Yi-Chia,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9)
研究顯示全民健保提高了大腸癌的存活率,而FIT篩檢對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兩個重要醫療與公共衛生政策對大腸直腸癌的影響
此研究評估全民健康保險(NHI)與全國性每兩年一次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服務(biennial FIT screening)對大腸癌死亡率的經時趨勢。研究顯示全民健保提高了大腸癌的存活率,而FIT的篩檢對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到施行大腸鏡等待時間間隔與大腸直腸癌與晚期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LEE, Yi-Chia, et al.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19)
研究結果顯示與三個月內就接受確診檢查者的陽性患者相比,超過6個月才接受檢查者其大腸癌風險上升31%,晚期大腸癌則上升109%,若超過12個月則分別上升117%與184%。
確診檢查要及時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患者如未能及時接受確診大腸鏡檢查,可能會增加做大腸鏡時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和晚期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此研究評估了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FIT陽性的參加者其大腸鏡檢查延遲時間與確診檢查時診斷大腸癌的風險相關性。結果顯示與三個月內就接受確診檢查者相比,超過6個月才接受檢查者其大腸癌風險上升31%,晚期大腸癌則上升109%,若超過12個月則分別上升117%與184%,充分顯示 FIT 陽性後及時進行確診大腸鏡檢查的重要性。
代謝症候群與糞便血紅素濃度升高之間的雙向關係:台灣社區世代追蹤研究
KU, Mei-Sheng, et al. BMJ open (2019)
研究發現初篩的受試者若本身有代謝症候群,FIT結果為陽性的比率增加31%。
代謝症候群與糞便潛血的相關性
此篇研究目的在闡述代謝症候群與糞便血紅蛋白濃度升高之間的雙向關係,研究發現初篩的受試者若本身有代謝症候群,FIT結果為陽性的比率增加31%,尤其是腰圍異常、空腹血糖較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低此三種影響最為明顯,控制代謝症候群並使用糞便血紅蛋白早期監測,有助於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但仍需要使用其他外部數據進行驗證。
使用布瓦松迴歸模型分析不接受大腸鏡轉介和大腸鏡確診等待時間障礙的相關因素
JEN, Hsiao-Hsuan,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 care (2019)
研究發現是否接受轉介以及等待時間長短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並發展成一套評估模型用於對風險進行分層並預測篩檢者是否能夠及早轉介。
擴大篩檢後大腸鏡等待時間與最後是否接受轉介之分析
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計畫經常遇到陽性受檢者不願接受大腸鏡轉介與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此研究目的在於使用同一個模型分析兩個問題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是否接受轉介以及等待時間長短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地理位置(大腸鏡可近性)、篩檢醫療院所或單位的類型、以及城市化程度。此模型成功應用於評估是否接受轉介大腸鏡與其等待時間相關的因素,並發展成一套評估模型,用於對風險進行分層並預測篩檢者是否能夠及早轉介。